【党史学习】第十二期 中共七大: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
从一大到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1921-2022)
中共七大: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八个代表团。代表的平均年龄是36.5岁,最年长的69岁,最年轻的23岁,女性代表占代表总人数的6.96%。
4月24日,毛泽东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战中两条不同指导路线的斗争和人民战争的基本经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指出中国人民应当争取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前途。4月25日,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阐述了军队中的政治工作。4月30日,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指出:我们应该很好地分析,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才不会犯“左”的、右的错误。5月14日、15日,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第一次脱离共产国际(苏联)的指挥,独立自主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七大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生产力标准来评判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规律,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项基本经验,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总结了党领导武装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论述了解放区战场的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以及人民战争战术,分析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和共产党的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并对人民战争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作了详细的阐述。
七大选举采用的民主方式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对党内选举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这一时期的不断探索,党内选举制度逐渐形成和确立。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在条文前增加了总纲部分,第一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制度,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文章内容摘选、整理自《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主编:张士义 王祖强 沈传宝
顾问:龙新民 冯俊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发行方: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版次:2018年1月第一版
书号:ISBN 978-7-5060-9966-0
**********
封面照片来自:百度百科“中央大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