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策-解读”板块 024-05-21 07:2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打造智慧城市升级版——国家数据局解读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新华社记者严赋憬、王悦阳 20日,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意见围绕总体要求、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在当日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为什么制定出台意见?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介绍,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也面临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不足、产城协同联动不够等问题。此外,伴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价值日益凸显,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渗透,驱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向“体系重构、质效提升”的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 “为顺应新时期智慧城市发展的新...
-
文章来源:中国网信网 2024年05月16日 10:00 近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以下简称《指南2.0》)。就《指南2.0》相关问题,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指南2.0》出台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2019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以下简称《指南1.0》),指导各地积极开拓创新,打造了一批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从几年的实践看,全国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深入探索的关键阶段,面临数据整合共享机制仍需健全、内生发展动力仍需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
-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策-解读”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有何作用?如何补偿?国新办吹风会聚焦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严赋憬、李昌瑞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日前公布,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明确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条例有什么作用?生态保护如何补偿?在国新办1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有关部门回应关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介绍,条例共6章33节,分三个方面:财政纵向补偿,用法规的形式稳定保护投入的基本盘,突出有为政府的作用;地区间横向补偿,重在加强区域治理联动,织密织牢保护合作网络;市场机制补偿,重在发挥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有效市场功能。 此次条例出台对于完善和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有何作用? 司法部立法二局负责人胡庆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及相关领域改革全面推进,但还存在补偿覆盖范围有限、重点不够突出、奖惩力度薄弱、相关主体协调难...
-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策-解读” 2024-05-11 09:06 来源: 人民日报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展开,有群众担心医保待遇会有变化。医保支付方式怎么改?对参保人有什么影响?围绕群众关切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做出了解答。 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控费” 问:有人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因为医保基金没钱了,要控制费用支出。这一说法有根据吗? 答:医保支付方式是医保经办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具体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不同方式对临床诊疗行为有不同的引导作用。我国先后启动DRG(按病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试点。到去年底,超九成统筹地区已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后,改革地区住院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占比下降到1/4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控费”,而是引导医疗机构聚焦临床需求,采用适宜技术因病施治、合理诊疗,避免大处方、滥检查,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改革后的支付标...
-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策-解读” 2024-05-01 08:26 来源: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现就《技术规范》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技术规范》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销量增长迅速,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电动自行车使用的蓄电池主要有铅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两种。国内主要电动自行车品牌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离子蓄电池的比例已经超过20%。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应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从而规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二、《技术规范》发布具有什么意义? 《技术规范》作为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规范...
-
文章来源:中央一套微信公众号 近日,《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并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如何看待新国标所填补的技术依据空白?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往下看,一同了解↓ 强化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安全! 《技术规范》适用于哪些车辆的电池?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技术规范》从单体电池和电池组两个层面规定了适用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其中,单体电池方面主要考虑了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热滥用、针刺、标志6项安全要求;电池组主要考虑了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环境安全、热扩散、互认协同充电、数据采集、标志等7个方面22项安全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规范》仅适用于GB 17761《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最大输出电压不超过60V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不适用于电动滑板车、平衡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车辆使用的锂离子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