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局】3#书架 “社区的社区” |《城市中国》杂志
3#书架—社区的社区 推荐社区、城市治理研究等书籍,借以开拓社区工作的思路,寻找依托理论基础可实践的方法。 |
读书小笔记
“社区的社区”书架本期推荐的是《城市中国》杂志,一年四期,每一期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此次上架的封面是第89期,主题是“浦东”。另外还有诸如“儿童友好社区”、“青年社区”、“社区规划”等很多正在探索,一直在探讨的内容。让我们重读万卷书,认识脚下这片沃土的变化,再行千里路实地感受城市发展的生生不息。
01 书籍简介 杂志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创刊于2003年,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 ~~~~~~~~~~~~~~~~~~~~~~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ISSN 1009-7163 CN11-4557/GO
02 内容摘录 浦东而立:从速度、高度到温度 ——摘自《城市中国》89期刊首语 浦东的开发开创了一种“企业+政府”有机结合的城市建设方法,以规划先行,采用板块型的运作模式,形成了以陆家嘴为中心,以高桥、金桥、张江、漕河泾、六里为弧形节点的扇面型空间结构。历经30年,浦东开发走过了建设阶段、成熟阶段和提升壮大阶段,实现了“浦东速度”、“浦东高度”的快速发展。未来,浦东规划将转向由“见物”到“见人”的人民城市的规划,终点应该是“浦东温度”。聚焦“金色中环发展带”的金鼎天地、金桥城市副中心、沪东船厂项目等重点区域,从一些重大项目来看,浦东的经济倍增、物质空间建设倍增,需要注意社会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和高品质的同步发展。 |
03 案例参考 案例1# “小小议事员”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简述:案例呈现的是四川省绵阳市游仙经济试验区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为友好社区建设增加儿童视角和“童声童事”,并以社区儿童为纽带强化居民的社区建设参与意识,在具体场域中倡导儿童优先、儿童参与原则和“一米高度看社区”的儿童友好社区发展理念。 作者:李奕萱 来源:《社工观察》公众号
案例2# 上海长海路街道儿童友好创建 简述:案例主要介绍了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街道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中“儿童友好服务圈”,从机制化、空间化、项目化、人员化、社会化五个维度积极创建儿童友好社区,努力为儿童打造一个高品质阵地连线,链接全域的“童家园”。 作者:上海杨浦 来源:《上海杨浦》公众号
案例3# 国内10个精彩口袋公园设计 简述:文中列举了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重庆、成都、长春等城市打造的10个口袋公园经典案例。从设计理念、场景表现、人文感受等方面展现出这些案例和城市空间融合的相得益彰,微改造的成果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作者:景观周 来源:《规划中国》公众号
案例4# 原始村落的更新设计-两个乡村振兴提升 简述:此案例以“人”、“地”的营造方向为题,为大家带来两个乡村振兴案例。一个是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东桥村的适老化提升改造,通过环境的改变满足农村老人生活需求,实现村民的社会身份认同。另一个是德阳高槐村的二次振兴,通过提升和完善村落及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改变自然环境呈现状态,激活乡村旅游发展。 作者:小合合 来源:《水石合景观》公众号
案例5# 巧用三会装电梯 党建引领解民忧 简述:塘桥街道蓝东居民区运用“三会”制度助力小区加装电梯事项,以实际行动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协商工作,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作者:上海新家园 来源:《上海新家园》公众号
案例6# 雨水回收利用,灌溉出环保绿意微景观 简述:南码头路街道临沂八村第一居民区,《缤纷社区 绿动八一》居民自治金项目团队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协同志愿者自制雨水收集自动喷淋装置,为社区的花卉绿植提供绿色灌溉,改善小区环境,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共治力量,体现社区群众自治成效。 作者:上海新家园 来源:《上海新家园》公众号 |
04 案例参考 中国城市高速的发展,让多片的土地、空间与外界形成了紧密的连接。杂志内容含盖了大江南北的城市、乡村各类场景。其中某一期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容,让小编对上海这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消费意向有了探究的想法。 于是,近水楼台的对身边小伙伴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消费意愿”的采访。采访的问题: 1、若现下资金时间充足,最想去哪里(国内)?曾经去过么? 2、选择前往的主因及主要目的是? 3、消费额是否会影响出行的计划? 4、什么样的过程因素会影响计划? (以下被采访人均长期生活在上海) ^^^^^^^^^^^^^^^^^^^^^^^^^^^^^^^^^^^^^^ 代号:鱼頭(90后 上海人) 目前最想去的地方是重庆、成都、厦门、沈家门、广州。 为了“吃”出游,这几个地方都有好吃的东西。虽然在上海也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但去往当地品鉴,味道更纯正,毕竟“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选择出游目的地的附加条件是生活、交通便利发达,住宿尽量选取周边有当地菜场或街市的民宿。 “价钱”不是影响的主要标准。 曾经有过因为媒体宣传去往某个地方,后在当地发现美食,带来意外惊喜。
代号:陶老师(70后 上海人) 出行计划会考虑的基本要素“食”、“住”、“行”的本土化。 “行”的本土化主要是选择有当地乘务员服务的列车,到了地方乘坐公共交通出游,沉浸感受并了解当地的历史。 出行前会为自己设置主题,制定行动明线和暗线。 可接受符合出行主要目的的高标准消费。 保障出行安全的基础上,交通便利与否不会影响出行计划。 现阶段以中国“八大菜系”为出行主线,取“民以食为天”之意,前往菜系发源地一探究竟。
代号:瘦长条(80后 浙江人) 现阶段想去云南,看到很多宣传,当地风景好,气候舒服,感受当地人文。 出行前会初步收集目的地信息,制定出行攻略,偏向了解目的地过去的历史,从人文角度,按文化的偏好选择出行方向。 希望交通便利,若旅伴全程组织,可随行前往,自己比较省力。 会为目的地的景色投入住宿的消费,不会为“吃”有过大的支出。
代号:一号(90后 江苏人) 现阶段想去“有风的地方”,受电视剧影响以及各种平台的介绍,目前对当地有初步的了解。 选择出行目的地的条件是“对胃口的地方”,舒适惬意,好玩有的吃。“好玩”体现在风景好,人不多,“吃”体现在能吃到地方特色的小吃。 愿意尝试不同地域的菜品,但无法接受太特别品类的食材。 交通便利,车行可达,不用跋山涉水徒步前往的地方。 消费选择具有当地特色,评价高的地方。若过高的消费标准无法接受。
代号:小慧慧(80后 上海人) 国内各地都想要去,主要以生活便利为主。 “生活便利”体现在出行交通便利,落地后住宿周边就近有好吃的,以及周边有可以游玩的项目,不希望远行。 目前出行一般五星级以上住宿标准,或者好的民宿。 好的标准是吃、住、交通发达便利。 消费的额度不会影响出行计划,花费可以满足自己出行的目的,让自己快乐、舒服。 ^^^^^^^^^^^^^^^^^^^^^^^^^^^^^^^^^^^^^^ 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从出行、餐饮、住宿等方面呈现出的生活高度便利及安全感显而易见。 基于生活场景的习惯使然,梳理所有被采访人的答案可以明确共性诉求,如生活的区域交通便利,出行、生活安全性等。 除了共性的基本需要,个体的选择均能匹配其日常的个性爱好和习惯。 如:“鱼頭”,其性格开朗,日常对“吃”有浓厚的兴趣,会将自己寻觅或偶然发现的餐厅、菜品或特别的食物安利给身边的朋友。 “陶老师”,其外向呈现具有鲜明规则意识,深层的性格更趋向探索、求知,让自己保有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其出行会制定计划,有明确的目标,同时附加另一层期望,让自己可以获得多重的满足。 ~~~~~~~~~~~~~~~~~~~~~~~~~~~~~~~~~~~~~~~~~~~~~~~~~~~~~~ 从以上的内容可观,开展服务且服务实践有成效的基础是了解需求。 群体的共性诉求是完善场景基本建设的要件。 个性的需求则是作为场景期望吸引何种对象附加提升的条件。 同样的思考之于服务对象,或可理解为解决社会认知显象的群体主要问题是行动的基础,然而探究问题发生,将服务前置细化,将前因细化归类,尝试从个体的发展介入,以期实现让服务对象感受有效的服务,达成问题的实质改善。 |
拍摄绘图:杨仪鸿
信息收集:杨仪鸿
全文编辑:杨仪鸿
文案审核:王 燕
注意事项
1、杂志介绍摘自百度百科。
2、案例参考摘自各公众号,以明确出处,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3、“阅读所思”为小编采访整理内容,若需转载请联系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