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上海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的政策解读
文章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一网通办网站“政府公报”板块
一、制订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制订了《上海市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聚焦下阶段发展重点,具体体现“四个更”:一是更便捷,进一步提升家门口设施便捷性和服务可及性,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二是更丰富,围绕市民普遍关切的生活服务领域,增加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供给。三是更智慧,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打造智慧生活服务新赛道。四是更有温度,体现全龄友好理念,补齐重点困难人群服务短板,提升城市温度和软实力。
二、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包括26条,提出4方面行动和10条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一)四项行动
一是全面提升社区生活服务便捷度。持续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配置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鼓励“一点多用”、服务叠加。优化社区便民服务网点,鼓励发展海派特色小店。
二是多渠道增加品质生活服务新供给。集聚国际知名高端品牌,打造引领性本土品牌。持续推动“家门口的好去处”和“演艺新空间”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和都市运动中心,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三是创新打造智慧低碳生活服务新赛道。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文旅场馆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商圈商街。探索未来数字生活模式,支持发展各类服务机器人,打造元宇宙示范应用。持续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四是积极构建全龄友好生活新生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增加“一老一小”设施和服务供给,加大建设供应租赁住房,补齐重残养护、精神卫生等服务短板。
(二)保障措施
为营造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行动方案》提出10条保障措施,涵盖深化改革、土地利用、财税金融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数据开放、标准品牌建设、综合监管等方面,主要包括:推进国有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公建民营和委托管理;结合城市更新推动社区服务设施达标建设,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容积率;通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拓展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补贴项目范围;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稳步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开发利用;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树立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上海标准;建立统计监测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