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局】1#书架 “亲子的社区” |《六年级的霸凌风波》
1#书架—亲子的社区 推荐适合亲子、青少年、儿童阅读, 或家庭教育相关的图书。 结合图书,整理适合开展活动的设想。 从不同的视角分享阅读小故事。 |
读书小笔记
“亲子的社区”书架此次上架的是一本儿童文学读物。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一个移民到美国的菲律宾家庭,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学校里一些当地的孩子会因为她生活习惯、外形特征等差异欺负她。同时,她也在学校里认识了拥有不一样个性和特点的朋友们。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女孩儿希望更好地融入异乡,逐渐迷失自我,还好后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下,她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
来认识图书 可爱的作者! 艾琳·恩瑞达·凯莉【菲】著 致力于为8-12岁的孩子写作,并屡次斩获大奖的杰出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艾琳是在美国长大的菲律宾人,独特的身份和经历让她具备跨国的文化底蕴和视角,更拥有了创作儿童文学的不二法门—她从自己的童年经验和青春期挣扎中汲取养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希望帮他们减轻“在世界上的孤独感”。 赵思婷 翻译 青年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士,重庆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有六年的编辑从业经历和文学作品翻译经历。她对翻译的热情始于小时候看的国外电影和脱口秀。她还喜欢关于小说、电影和游戏的故事创作。
图书说了啥? 告别心事重重的青春期,给孩子战胜校园霸凌的勇气! 是不受欢迎的“偷窥狂”,还是未来可期的摇滚明星? 是格格不入的“怪胎男孩”,还是敢于反抗的超级英雄? 是备受排挤的“丑女榜第一”,还是天赋异禀的歌手? 六年级的男孩女孩,或因外貌或因种族而遭遇了一场霸凌风波。在黑暗无助的时刻,拯救他们的,是友谊和音乐。在午后的草地上,他们弹起吉他,放声歌唱……原来,有点奇怪也没关系,跟别人不一样也没关系,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只要能听清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是全宇宙最棒的歌手!” “我知道他们对我的看法都是错的!” “我觉得我很漂亮!” ![]() 图书哪里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22年2月第1版,2022年2月第1次印刷。 开本:880mmx1230mm 1/32 书号:ISBN-978-7-5568-6020-3 |
看图书之后 《六年级的霸凌风波》是诉说成长的故事,小编第一次见到书名就被吸引,因为其直白的让小编隐约回忆起了30年前的校园生活。阅读后发现,虽然故事的场景是美国校园,但是书中人物犹如你我。 小编通过网络了解了曾在社会新闻上出现过的“校园霸凌”相关事件,有的文案尽力还原事件始末,有的补充相关的法律条例,有的附加了专家解读。在众多的信息中较为高频出现的是“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学校干预”、“未成年人保护”。 此文并非要得出何种结论,仅希望和更多的人进行分享、沟通和探讨。 于是借书为引,小编寻到了几位家长,从身边最普通的群体开始,聊了聊他们认知的“校园霸凌”、“生命教育”。
这期的畅聊对象分别是陈奶奶、陈妈妈、吴爸爸,来自不同的家庭。 —————————————————————————————————————————————————— 陈奶奶是一位退休的居委书记。在她还是学生的那个年代,成长中对个体特性的认知更多来自家庭教育,学校可能更多专注学习。于是在学校,“女同学的生理期”增加了她们的学习难度。 对于“校园霸凌”,她觉得从“霸凌者”自身来看,部分对象自觉可能具备一定权利及财力,通过高调的作为彰显资源优势;部分对象则可能没有这些优势,家庭关注低,因此通过同类行为吸引注意力。从学习生活的环境来看,学校的教学风格,教职人员的素养都存在影响的可能性。 她的孙辈在幼儿园有性别教育。而从不同年代的教育演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学校的学习很重要。她觉得小学应该要开始学习“生命教育”的内容,特别邻近发育期的引导,若学校结合家庭教育,应能更健康地提升学生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的认知。 她其实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叛逆期的特别反差,他们的家庭运用民主教育,即用家庭会议的形式搭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平台,让所有人可以在平等的状态下协商处理问题,以此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形成了正向的自我认知发展路径。 记得在她孩子初中时,因为自己不经意的关门动作造成一位女同学的脚受伤。他第一时间陪同就医,在其康复期间早晚接送一起上学,担起自己的责任。陈奶奶家里如数补偿女同学就医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双方家长在整个事件中沟通顺畅,和平解决了这一事件。陈奶奶和孩子就事件谈起社会责任,说明了社会场景中,问题的发生无论意愿如何,当事人承担造成的后果是应尽的责任,而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事也更沉稳细致了。 曾经,陈奶奶孩子的大学同学,在学校打篮球时砸到他人,受伤者要求这位同学给出赔偿,但该笔费用对当时的他而言造成了生活的困难。于是她的孩子将此事告诉她,一家人帮助这位同学度过当时的难关。而这位同学至今都将他们的帮助铭记于心。 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她发现,家庭的支持系统良好,保护周全,在孩子步入社会后,会存在遇到问题不懂处理的时刻,也正因有良性的家庭互动,可以协助孩子在社会中遇到问题进行正向引导,逐步缓解促进自我提升达到赋能的目的,拥有正能量去适应社会环境。 问题的发生还是需要多方面的分析,梳理可能性,对于发生非正向的情况,可能存在引导方自身对事物理解可见的边界有限,或引导的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 常年的基层工作,让她觉得不仅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样重要,社区是组成社会的单元要素,在社区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为社区青少年形成支持网络,积极引导家庭正视、重视、珍视家庭教育,陪伴成长或有必要。 ~~~~~~~~~~~~~~~~~~~~~~ 陈妈妈是一位公益教育从业者,自己从业至今,包括周围的同行、朋友都有关注“生命教育”。 她面对校园霸凌最近的距离是在小学。她曾遭遇过类似的对待,选择用武力保护自己,然而当时并未认知到自己是遭受了校园霸凌的行为。在被欺负的时候,她感觉恐慌,日积月累的欺负让她觉得愤怒,当用武力向对方发出警告且有效时,她觉得自己很有勇气和力量。 发生“校园霸凌”可能是孩子不理解类似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尤其是语言暴力,感知不到会无形给他人带来伤害,以及产生伤害的程度;有些孩子自身缺乏关怀和自我认同,会用这种方式引起同伴或大人的注意,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能量;还有些孩子缺少对生命、个体多元化的尊重和理解。 陈妈妈的孩子相对内向。无论什么学习阶段,她时常会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在幼儿园时期,孩子反应总被邻座男生打,鼓励孩子先自己主动跟老师反应,陈妈妈作为家长也积极与老师沟通反馈。上小学后,她有时候会分享给孩子新闻案例,一方面引导她正确对待同学,一方面强调遇到类似事情一定要及时和家长说。孩子会对案例中的主人公表示同情,也会提醒自己要尊重他人。陈妈妈总结经验,发现日常亲子沟通比较有效,孩子愿意跟家长说学校的情况以及自己遇到的挑战。 谈起现在部分小学的教学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她觉得是需要的,因为有时家长会没有意识,若学校逐步引导,结合家庭的教育,效果会更好。这涉及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能自尊、自重、自爱、保护自己,也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成长。 陈妈妈从很小就会给孩子看生命相关的主题绘本,直接和孩子沟通生命降临延续的主题,或不用暴力解决问题情绪管理相关的内容。 她觉得“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萌芽与死亡的理解,以及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探索与认知,积极的社会关系互动以及长期的自我实现。 ~~~~~~~~~~~~~~~~~~~~~~ 吴爸爸是一位殡葬职工,“生命教育”在行业内部出现较高频。他觉得“生命教育”是如何看待“活着”这件事,好的生命教育就是影响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他人强加给的理念,即使闲云野鹤,恬淡感染他人,也是成功的生命教育。 他面对校园霸凌最近距离在学生时代,一次放学时,遇到了不认识的社会青年围堵索要财务,所幸正值放学人多,围堵的人没有为难他,他缓了很久才能走动,事件给他带来的恐惧和惊慌此生难忘。 吴爸爸家里曾养过小仓鼠,在仓鼠生命结束时,他带着孩子给小仓鼠办了离别仪式,感受生命无常的脆弱。现场他为孩子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年幼的小朋友未能入耳,被环境吸引了注意力。 他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对于此类事件频出,他能做的就是在此后孩子成长的岁月中教会他反抗,及时求助老师,让孩子学会面对第一次的过分行为应给予强有力的回击,勇敢地说“不!”,应对不同程度的恶意,积极向老师、校领导、教育管理机构进行求助。 吴爸爸觉得“校园霸凌”的源头可能来自对他人性格或家庭环境等因素无知而产生的过分的玩笑,或极少数带有的恶意。要改善主要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实施者沟通引导,在日常的教育中融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 在了解到上海的小学会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他表示非常好,城市的生活节奏加速产生更多压力,虚拟世界的信息易获取等,都成为影响孩子正向认知生命的负面要素。当个体历经成长再回望,会发现曾经的困难和困境已不复存在,开拓视野、正确认知自己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 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会加入“生命教育”的概念,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去学习积极地生活。 ~~~~~~~~~~~~~~~~~~~~~~ 小编的故事 作为80后的独生子,双职工父母日常工作,还要操持家里,十分忙碌且辛苦,于是我就成了一个标准散养户,自己上下学、做作业、放自己假。 30年前的我散漫且单纯,在父亲的武侠影响下,会以为认识很长时间,有交流能一起玩的就是朋友,而朋友就会讲义气,友谊、友情亦是重如泰山,不可轻负。 发生的事情却颠覆了这个认知。起因是班中几个女同学(貌似成绩都不错)联合编造谎言,企图用“偷窃”让老师惩罚我,只因我带了一块新的垫板上学,而她们想要得到它。我的朋友在列,被她们要求做证,她欣然同意。我据理力争,班主任老师通过辩证方式使谎言看似产生了破绽,而后解决的关键是班级里的另一位男同学,他作证说出了听到她们谋划的一切。(记得这位同学,成绩不太好,可见“数字”并不能代表人的品质。) 记忆中老师当场批评教育了几人吧,无家长到场,也无任何其他惩处,仅有“对不起”,而我那朋友没有“对不起”。(当然,记忆会随着时间产生偏差,或漏掉了些许细节,但“诬陷,轻拿轻放”属实无法让人忘怀。) 经此一役,让我学会“信任”的代价,学会观察,就事论事,不轻信,在内心竖起防线,也对“人”、“人性”有了兴趣,开启寻找答案之路。还好父亲的武侠影响未消融,故现在的我无论对象如何,尽力秉持客观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当时面对朋友的背叛深感无奈和愤怒,现在回顾,要感谢那位男同学,感谢班主任老师,更要感谢自己,并未因事件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是通过自省总结始末,更肯定了自己,能更谨慎地去审视这个世界的颜色,更包容地去面对世人。 几位家长分享了他们的经历、见闻及所思。有些方面会让我们产生共鸣,比如“霸凌”的发生可能源自当事人对生命、事物价值及引发的结果无知、不尊重,缺乏自我认知以及通过行动博取关注;或是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系统地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之重,学会自重、自爱,学会尊重他人;亦或是“生命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充分联动,任何一个场景的缺失都会影响孩子对生命认知的实践可能性。 那么,书友们,邀请大家一起来畅谈你们的所闻、所见、所思。欢迎在评论区或投稿分享。 |
衍生的活动 01 友好名片 这是一个聆听的故事: 初次见面……嗯~ OS(内心想法):好害羞,怎么办?有张名片也许就不那么尴尬了? 对呀!那就来做这么一张名片,请为你认识的TA做一张可以很快让人认识的名片。
02 生命的繁衍 地球何时有? 人类哪里来? 男女有差别? 我在长大,怎么办? TA和我们不一样,很好奇? 假如,你也很想知道答案。 假如,你知道问题的答案。 请,一起来聊聊。 聊聊生命的繁衍,聊聊自然的力量。
03 一饱眼福 哇偶,福气到,愿望实现。 能吃到这道菜,感觉好幸福。 曾经,走过的这条路,惬意美好。 …… 嗨,请来分享你的幸福瞬间。 让我们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共同保存珍贵的记忆,共同创造更多的繁花似锦。
04 你真牛! 请和你的小伙伴做个约定,无论你们说了或做了什么。请先驻足,然后互道一声“你真牛!” 你牛在可以坚持,你牛在可以认真投入,你牛在可以创想展望,你牛在…… 赞美是一种艺术,鼓励是一份支持,我们无论是释放或获取的都是温暖的情感,恰好的37度,最能抚慰内心。 或许,这份力量不难赋予,不妨试试。
05 你真牛! 请和你的小伙伴做个约定,无论你们说了或做了什么。请先驻足,然后互道一声“你真牛!” 你牛在可以坚持,你牛在可以认真投入,你牛在可以创想展望,你牛在…… 赞美是一种艺术,鼓励是一份支持,我们无论是释放或获取的都是温暖的情感,恰好的37度,最能抚慰内心。 或许,这份力量不难赋予,不妨试试。 |
拍摄绘图:杨仪鸿
信息收集:杨仪鸿
文字编写:杨仪鸿
全文编辑:杨仪鸿
注意事项
1、图书、作者介绍源自已购书籍内介绍。
2、“校园欺凌”、“校园暴力”释义摘自百度百科。
3、畅聊的内容均为采访实例。非讲述者本人,未经许可,禁止转用。
4、衍生的活动内容均属原创,此文中仅为简述,若居民区开展活动有需要,可联系上海浦东新家园社区治理发展中心了解设计详情。(联系方式见文末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