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民主实践—祝桥镇新如村
案例原文转自“浦东民政”公众号
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浦东新区在各村践行基层民主议事协商的基础上,遴选多个优秀工作法及优秀实践案例,推出“村级民主实践”系列,供交流学习。
系列中所呈现的工作法及案例,聚焦群众关切,紧扣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祝桥镇新如村
“铁三角”民主议事工作法
祝桥镇新如村在东海社区党委指导下,积极落实“抓基层、强基础、聚合力”深化基层组织建设专项活动要求,以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和提升服务为主要目标,探索“铁三角”民主议事模式,着手打造离百姓最近的“一米”议事协商和服务平台,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队组,探索出一条实用的乡村治理之路。
如今,新如村自下而上地建立了“1+1+20”的村级议事协商网络体系,在队组层面设立了20个“铁三角”(民主议事协商角),实现了议事协商全覆盖;在村级层面设立了民主议事理事会(民主议事厅),对村级事务开展议事协商,对队组“铁三角”开展服务管理。另外,东海社区层面设立了民主议事沙龙,组织各居村开展议事协商交流。
一、组建“村民组长+责任党员+村民代表”三人工作队伍,开展队组自治。
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是提高民主议事工作水平,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铁三角”民主议事会的基本单元设在各队组层面,一般由3人组成:第一角色是村民组长,是牵头人、实施者;第二角色是党员责任人,是指导员、特派者;第三角色是村民代表,是监督员、宣传者。三者形成了最稳固的“铁三角”工作团队,负责对队组事务开展议事协商,收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向村委会反映群众诉求,并向村民做好有关政策咨询和事项办理的宣传解释工作,将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
二、建立“村民主议事理事会”,推动村级公共事务共商共议。
在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立民主议事厅,选拔出责任心强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组成村的民主议事理事会,不定期走访队组,每月将工作情况向村委会汇报沟通,商定民主议事厅协商处置方案,向东海社区议事沙龙汇报,发挥承上启下和沟通监督的作用。村委会还将能议的事、有争议的事、敏感的事都放在民主议事厅来商一商、议一议,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稳定、矛盾调解、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实事工程等,将“少数人决策公共事务”转变为“大家共同决策公共事务”。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发展。
三、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议事协商能力。
推行“月月管理制度”,与队组议事角成员签订工作责任书,形成有效、简便的议事规则。每月1日为议事活动日,活动必须有记录、照片、上报情况、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在队组内解决的矛盾情况等等。每月20日民主议事理事会召开例会,交流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提建议说想法,有困难事、复杂事在例会上大家一起商讨研究 。有条件的队组还设立了固定的议事点——民主议事角,配备了一些设施,制订了相关制度,组织开展议事活动。
新如村通过“铁三角”民主议事机制的有效运行,及时回应和解决了群众的诉求和邻里矛盾,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村“两委”公信力,也实现了村级公共事务和村民自治的有效联动。
####################
专家点评
唐有财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如村“铁三角”民主议事工作法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创新。该工作法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队组,通过治理单元下沉,打造离百姓最近的“一米”议事协商和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在源头化解矛盾,因此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实践和延伸。其主要经验和启发包括:
一是议事协商有团队。由村民组长、党员责任人、村民代表三人组成的“铁三角”工作团队构成了村庄议事协商核心主体,兼顾了不同的利益诉求。三人小组切实解决了村委干部人手不足的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此外,三人小组将党建引领和村民自治有机融合,保证了村庄议事协商的政治性。
二是议事协商有平台。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立民主议事厅,成为收集社情民意、形成社区共识、提升社区公共性的重要平台,提升了村民参与议事协商的主动性。议事厅平台成为村委会这一村民自治组织的重要延伸,扩大了议事协商的代表性。
三是议事协商有机制。“月月管理制度”采用了设置协商日的方式,使得议事协商常态化、例行化,有助于形成村民议事协商的习惯。此外,新如村的议事协商建立了议事规则、规范了议事流程、配备了议事设施,为村民议事协商提供了技术保障,提高了议事协商的质量和绩效,使村干部和村民认识到议事协商的严肃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