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局】2#书架 “文化的社区” |《上海文学散步》
2#书架—文化的社区 推荐艺术、人文、历史、哲学、纪实类书籍, 展现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元素。 结合图书,整理适合开展活动的设想。 从不同的视角分享阅读小故事。 |
读书小笔记
“文化的社区”书架本期上架的这部书,让我们了解了文学和上海这座海派城市之间的渊源。跟随作者穿梭在不同街道,驻足陈旧的门楼前,感受文人风骨。
这是一部呈现上海文学画像的作品。让我们可以很直接的闻路识人,观人见路。作者探寻了48位现代文人在上海生活的场景,覆盖上海的6个城区,并为之整理出了10条文学散步的路线,希望大家可以在途中去认识时常出现在我们课本上的诸位名家名士,去感受他们真实生活的气息,去尝试和他们进行跨时代的对话。
01 作者介绍 蒋俭(著) 主任记者、资深媒体人。 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曾先后在《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工作,曾任《申江服务导报》首席编辑、专刊部主任,现供职于《新闻晚报》。 02 内容摘录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摘自《鲁迅 住在虹口的最后九年》篇 现在的新雅二楼恢复设立新雅茶室,依然可以吃早茶和下午茶。可惜我来的不巧,午餐时分以正餐为多……菜单上,介绍了这里的历史,还提到了鲁迅、巴金、邵洵美等文化人士常在此就餐,看来店家已经意识到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图片选自《鲁迅 住在虹口的最后九年》篇 --------------------------------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摘自《郭沫若 在上海大展拳脚的创造社大将》篇 五卅惨案发生的那天,郭沫若正好和朋友一起在南京路浙江路口,他被人潮推进了先施公司的大门,又爬上了三楼,在一扇半开的玻璃窗的缝隙里,看到了老闸捕房门前路上和电车轨道上残留的血腥,这幕景象令他如同吞进了一块滚烫的铁…… 图片选自《郭沫若 在上海大展拳脚的创造社大将》篇 --------------------------------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摘自《丰子恺 从江湾“缘缘堂”到陕西南路“日月楼”》篇 1927年,丰子恺最敬重的老师弘一法师来到永义里小住,在底楼的钢琴旁,弘一法师为丰子恺主持了佛门皈依仪式。也就在这一次,丰子恺请他为自己寓所取名。……但这却是丰子恺生命中无比重要的心灵居所“缘缘堂”孕育成型的开始。 图片选自《丰子恺 从江湾“缘缘堂”到陕西南路“日月楼”》篇 --------------------------------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摘自《田汉 国歌歌词诞生在山海关路》篇 据研究“左联”的学者丁景唐介绍,原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日晖里41号是田汉1927年冬至1930年秋的寓所,也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正式成立后的社址。而现在的永嘉路371-381号……据居民回忆,那时几乎所有的房间都是教室,招了许多学生。有的房间里有人弹钢琴,有的房间里有人练声。 图片选自《田汉 国歌歌词诞生在山海关路》篇 --------------------------------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摘自《傅雷 徐汇读书,美专教书,巴黎新村和安定坊的家》篇 傅雷租下的是5号底楼和三楼的一间。底楼是他们夫妇卧室,以及两个儿子的卧室,客厅里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用做傅雷的书房,顶天立地放满书,工具书伸手就能够到。隔壁的储藏室,是藏书室又是藏画室。一楼南面,则是一个漂亮的小花园,一家人经常在这里照相。 图片选自《傅雷 徐汇读书,美专教书,巴黎新村和安定坊的家》篇 |
03阅读故事 小编是边翻着上海地图边看的书,虽然只是浅读了其中的几个篇章,但貌似已能窥得曾经的十里洋场的朦胧模样,观见此间学者名士们高谈阔论的场景,他们为国、为民不断行动,不停发声振聋发聩,更让小编真切的认识到,“文学”不仅是辞藻优美华丽,情爱不移,更应具大义,可引发同胞们共鸣,可激起众人对现实的思考,可坚定携手同迎未来,无论未来有什么在等着我们。 再一次出于好奇,想了解更年轻的朋友们认识的“文学”是何模样,便与一位90后的姑娘讲起了《上海文学散步》,聊起了她的文学。 90后的姑娘 阅读偏好:科幻未来、现实主义、刑侦探案 在她通读的文学作品中,有的能开拓人的想象力,有的内容则显得无病呻吟了,有的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知识。 同时她为我们推荐了所喜欢的文学类型及作品: # 部分含有科普内容的科幻类文学作品,结合知识点,提升读者创意,让大家对科技及未来生活保有更丰富的想象。推荐:《昆虫记》、《海底两万里》 # 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将现实的故事经过艺术呈现给读者,或通过描述现实场景做出合理的发展推演等,故事有高度的实现可能性,让读者能以文观世,更全面的认识人类认识生活。推荐:《三体》,作者描述的是残酷的现实,并为之提出合理的想象,讲述了“黑暗森林法则”。作者琼斯的欧洲文学作品。还有一部《红高粱》,让她这个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孩子,见到了没有见过的生活,感受了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在聊天的尾声,姑娘告诉小编,她觉得文学作品可以体现出描绘出不同的时代,科幻的作品让她想去了解、去探究,可以梳理出故事逻辑以及面对生活的逻辑。现实的题材让她不断尝试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主角的生活,进行反思,从而改观现实。 刑侦的故事,有一些是真实案件改编,警醒世人,充分引领她的兴趣,也让她能提高警觉心。 书友们,请问你们是在哪里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呢?欢迎在评论区或投稿分享。 |
04 衍生活动
上海文学地图 上海和文学的渊源,除了那么多的作家名流曾经的生活痕迹,其实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共通的描述。如那首经久不衰的《夜上海》,那勾勒女性曼妙身姿的旗袍,还有金碧辉煌各方势力聚集的百乐门。最有名的当属造成万人空巷的影视作品《上海滩》,“浪奔浪流”始终是70、80乃至90后不可磨灭的记忆。 朋友们,快打开上海地图,一起去找寻歌谣吟唱的那片光景,探一探身着旗袍的妙龄女郎如何引领时尚,百乐门的金色是否依然璀璨,许文强倒下的那家咖啡馆前还有没有程程的身影。
小区故事绘 请问:能运用3个简单的关键词介绍你住的小区么? 再请问:小区让你联想到的是什么呢? 还请问:假如小区是个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知道小区犹如一个小社会,上演着不同的精彩人生故事。百家百姓是构成小区最小的元素,绘制百姓故事,集结元素,为小区画个画像,看看TA到底长什么样。小区故事绘,很会哦!
生活随记手帐 * 你有没有记手账的习惯? 没有。有点可惜,可能你会错过自己生活曾经的点滴。 * 你会随记的内容是? 衣食住行、小秘密、突然的情感波动、未来的期待……的确,有很多可以记录的。 * 你的周围有人记么? 有。难道你不好奇TA会记什么? 没有。果然,你们是熟人。 不知道。想不想知道呢? 好奇宝宝们,围炉对谈,谈谈我们彼此好奇的,想知道,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吧!
城市文化画像 21世纪的今天,经过历史沉淀,伴随着发展,我们渐渐发现“魔都”、“摩登”、“冒险”、“机遇”、“改变”等成了大众认识上海的新文化标签。 每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际遇不同,时间、空间、情感等多维的元素塑造的城市文化形象自成一派。 嗨,朋友!请问你从哪里来?又将去向哪里?翻开世界地图,来聊个天吧! |
拍摄绘图:杨仪鸿
信息收集:杨仪鸿
文字编写:杨仪鸿
全文编辑:杨仪鸿
文案审核:王 燕
注意事项
1、图书介绍源自已购买的图书内页。
2、作者介绍和内容摘录中各位作家的人像照片均摘选自百度百科。
3、衍生的活动内容均属原创,此文中仅为简述,若居民区开展活动有需要,可联系上海浦东新家园社区治理发展中心了解设计详情。(联系方式见文末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