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金·点睛计划】东明路街道凌兆十二居民区:微改造释放“大能量”,“小而美”聚力强自治

发布于: 2020-12-24

居民自治金项目“点睛计划”是浦东新区社区治理的一块特色品牌。自2016年实施以来,“点睛计划”通过培育指导、选树典型和宣传推广,为基层开展自治金项目进一步搭建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5年来,在各街镇的支持推动下,居村适应群众需求、群策群力、各具特色的自治金项目百花齐放,在整合各方资源、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激发基层自治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微改造释放“大能量”,“小而美”聚力强自治

——东明路街道凌兆十二居民区

彩之韵

 

一、自治议题产生路径

凌兆十二居民区是建造于1995年的老式动迁房小区,小区内部绿化面积有限。部分领域绿化带缺失、闲置空地私搭乱建、建筑生活垃圾乱放等现象,成为小区环境的“减分项”。2018年,一群志同道合想要改变社区现状的社区居民主动向居委会提出申报“彩之韵”自治金项目,成立护绿自治团队,推进凌十二居民区绿化环境的微改造。同时,深化运用居民区“三会”制度,听证明确项目实施区域、协调多方主体资源、评议项目开展成效。截止2020年,“彩之韵”已吸引约200名的居民参与,打造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微景观。

 

二、典型经验与亮点做法

挖掘“人”,明分工,提效增能促成长

社区环境改善,核心在于“人”的参与,注重能人骨干的挖掘及社区居民的参与。“彩之韵”自治团队面向全小区居民招募志愿者,发动党员骨干、爱花人士、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特定区域绿化微更新,以闲置空地标点划分、家门口个人签名认养等模式,明确志愿者的分工及职责,负责认养区域的个性化种植、改建以及后续的养护管理。

活动开展期间,针对部分居民志愿者饱有热情但绿化养护技能相对不足的问题,“彩之韵”项目组充分发挥“能人效应”。通过定期开展互助会议,由绿植达人现场教授养护技巧,为居民志愿者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持。由此以点带面,在提升志愿者种绿、养绿、护绿灯能力的同时,延续居民的参与热情,让爱绿、养绿、护绿的意识逐步感染到社区内更多的人,促进志愿者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

打造“景”,聚智慧,绿色循环促长效

社区环境改善,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注重资源的多元链接与资源的绿色循环。在项目开展前期,“彩之韵”自治团队协同居委会、物业到小区绿地实地采集社区绿化环境信息,测量出可供居民认领的地块十余块。通过特定区域专人养护的新模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绿化环境的建设中。

“不花钱办小事,少花钱办大事”,这两句话被志愿者们一直记在心中。自2018年以来,“彩之韵”三年累计使用项目经费9000元。为倡导绿色、环保、循环、可持续的理念,促进“彩之韵”的可持续运行,自治团队与志愿者们集思广益,充分挖掘、盘活身边及社区的闲置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打造社区特色微景观。比如他们用动迁工地上废旧石头,搭建小区的假山;收集居民家中装修剩余下来的废弃木头和涂料,甚至是瓦片、酒瓶、轮胎等,巧变成各式各样的宝贝,从雪白的木栏杆,到草丛中的花架、再到景观中的小桥和木制手推车......

与此同时,自治团队积极号召社区居民结合垃圾分类,开展小种植、微改观等活动。饮料瓶、废弃洗衣液瓶、红酒瓶等原本作为废物处理的物件,都变身为绿植的摇篮,各展其姿悬挂在窗前、屋外,为社区平添了许多生活的情趣。

 

三、治理实践的成效与启示

1、闲置空地变绿地,乱丢乱堆变养护。

“彩之韵”自治金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凌十二居民区绿化面积少、草地多、毁绿种菜等现象。三年来,共打造10多个富有创意及美感的种植点位和微景观点,丰富绿化环境,满足社区居民的绿化需求,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定时巡查,志愿者团队做好小区“绿化”卫士,及时制止不文明毁绿现象,让“彩之韵”项目的成果得以长期维护。

2、看客居民变骨干,居民共治聚合力。

“彩之韵”积极吸纳骨干、居民力量,逐步组建起20多名的爱种植、懂种植、具有木工等特殊技能的社区能人队伍以及80多名的志愿者队伍,大家在小区绿化养护、微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共同破解难题。通过定期开展团队会议,总结经验,拓展新思路,共同探索微改造的环保长效机制,实现绿色社区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的内生循环发展,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分享